1998年,蕭亞軒在加拿大參加新秀歌唱大賽而獲得姚謙的賞識,開始演藝生涯;同年4月,蔡依林參加MTV音樂台歌唱比賽,奪得冠軍,進入歌壇;2000年,孫燕姿被李偉菘發現,簽約華納……
千禧年,樂壇的「四大三小」陸續被發掘,這是華語樂壇最後的黃金時代,我至今還在感概,當初的製作人們是如何獨具慧眼,把這些「沒嗓門」、「沒技術」的青澀少女從萬人中挑選出來的?或者說,她們究竟是哪裡被看重了?圖片來自頭條號一、由內而外的偏見延伸聊她們前,我想先聊聊我自己。我曾經是一個技術控,認為所有不可言說的藝術表達都源自於表達者技術上的高深莫測,若是有達不到的境界,那必然是技術修鍊不到位。
孫燕姿、蔡依林、蕭亞軒等,你從她們現在的「車禍現場」推測十幾年前便可想像,當年她們在比賽中是有多麼「慘不忍睹」,所以在數年前,我是極其不理解,甚至討厭孫燕姿等類似歌手的存在。
人對所有事物的鑽研,在開始階段都會執迷於「技術探索」。這段時間裡,玩兒攝影的在燒裝備,搞音樂的在學樂理,連主持人都每天早晨七點半拿著「八百標兵奔北坡」念個不停。
可是直到現在,她們依然是中國最好的唱片歌手。她們每個人的歌曲即便時過境遷也依舊霸佔著音樂榜單的前一百。那這些歌手的價值究竟體現在什麼地方?圖片來自百度百科
二、唱片公司挑中了她們哪一點「選星」這件事兒,隨著時代的改變標準也在不斷改變。這些年我們經歷了選才華,選唱功,選顏值,選流量……
但唱片時代的歌手,不只是聲音被挑中,更不是唱功被挑中,而是整個人被挑中,她們的聲音只是個人魅力與人格由內至外散發的形式之一,她的魅力不只通過聲音體現,也會通過其他方式體現,即便她們的形象不足以奪得選美冠軍,她們聲音算不上天籟,她們的言行也沒能做到八面玲瓏,左右逢源,但她們的形象、氣質、聲音、言行多位一體,互相糾纏交融,缺了哪一部分都不足以助她們成功。
這一切嘴上說很簡單,但這其實是被上天選中的結果。我曾經開過一個玩笑,說「天賦不夠,努力來湊」這句話放在藝術行業是最可悲的。如今我反倒覺得這句玩笑話十分有道理。圖片來自360圖片
三、她們的音樂為什麼能火因為她們沒嗓門,因此在華語樂壇選秀佔據半壁江山的前些年,她們成為了眾人吐槽的對象。每出現一個技術過人的選秀歌手,都會被拿出來與之比較,並附上嘲諷的一句:這不比某某某強多了?(這裡的某某某多指孫燕姿、蔡依林等人)
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。幾年後,那個被觀眾捧上神壇的選秀歌手不見了蹤影,網友偶爾想起時紛紛感嘆「這麼好的歌手,也沒人給他寫歌」。但網友可能不知道,在這兩年中,這位選秀歌手發行了三張專輯,但即便把專輯硬塞給你,你都不願意聽。而那個被網友紛紛吐槽的某某某歌手,突然發了首單曲,果不其然又火了!圖片來自頭條號
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觀眾聽現場與聽唱片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。聽現場時,觀眾追求的是刺激、震撼與穩定性。「高音要來了,要來了,哇,雞皮疙瘩,真爽」。而聽
唱片的時候,聽眾的注意力從聲音層面引入到更私人化的人格與情緒上,從字裡行間、唇齒之間,尋求回味感以及千分之一差距間的精緻感。而這一切都與歌手獨有的人格魅力息息相關。她們經過多年的錄音室歷練,她們從當年製作人的人聲工具逐漸進化為風格的掌控者,她們的唱功已不再是技術,而是樂性思維。
這一切並不是勤學苦練就能得來的結果,它是一個人天賦的顯現。因此,孫燕姿沒有讓人瞠目結舌的「高音」,但那首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《遇見》沒人唱得比她好。蔡依林沒有人們以為的「唱功」,可是中國沒有人能像她那麼去唱《大藝術家》。蕭亞軒算不上人間尤物,但那首《瀟洒小姐》沒人比她更瀟洒。圖片來自百度百科
四、她們的成功都是公司運營的功勞嗎我常在評論里見到,他會寫歌嗎?會唱有什麼用,會寫歌才是本事!她們的成功全靠公司包裝等言論。會寫歌的確是才華,公司包裝也的確不可或缺。但才華的體現有一種更隱晦的方式,而公司的包裝利用不好會成為殺死歌手的砒霜。
一個歌手如何大刀闊斧地「去人性化」又保留著鮮明的人格特徵,在一個重包裝、團隊製作的工業生產流程里不丟失自己?這依賴的完全是歌手自己的智慧,看當下的新一代女歌手們,哪一個的聲音經得起電音的製作?因為歌手人格不凸顯,所以一包裝就面目模糊。
而對於歌曲風格的選擇,其實是一種更深層的智慧,孫燕姿曾經說她每張專輯要從幾十首歌里選幾首。對於自我風格的把控與認知,其實比寫一首歌要更難。這需要一個歌手既自負又自省。因為你既要知道自己適合什麼,又要同時分得清自己喜歡與自我陶醉的區別。圖片來自366圖片
五、「四大三小」為樂壇做的貢獻當我試圖把韓紅、林志炫、黃綺珊「拉下神壇」的時候,看到最多的一句評論是:歌手各有多長,人無完人沒必要樣樣精通。
有這樣言論的存在,那華語樂壇永遠不會有輝煌的一天!我認為「四大三小」最大的貢獻在於,把多元的有著流行價值的各種風格引入了中國歌壇,電子音樂、歐陸舞曲、日系流行、世界風,還有R&B化的芭樂情歌,一直到現在,蔡依林與蕭亞軒依然在進行著新的引進與嘗試,站在與歐美樂壇接軌的最前面。
我很難想像如果華語樂壇沒有她們那該是多麼荒涼的景象,那是死寂沉沉的沒有流行價值的一個自我閉塞的圈子,永遠的停留在自我陶醉的世界裡。而正是因為華語樂壇唱片時代末尾留下的那一批小天後天王,中國的大多數聽眾才有了「風格」的意識,不然會一直認為音樂風格只是像廁所一樣分男女。而「四大三小」是已經逝去的唱片時代為華語樂壇留下的禮物。
寫到最後,我還是用我曾經文章里的一句話做結尾。這個世界上能夠成為天王天后級別的歌手,絕非偶然,也絕非易事,尤其是放在90年代前後,極少存在所謂的「被人忽視的金子」,以及「塗上金漆的驢屎」。
孫燕姿、蕭亞軒、蔡依林,這些沒唱功的人為什麼會被挑中?
1998年,蕭亞軒在加拿大參加新秀歌唱大賽而獲得姚謙的賞識,開始演藝生涯;同年4月,蔡依林參加MTV音樂台歌唱比賽,奪得冠軍,進入歌壇;2000年,孫燕姿被李偉菘發現,簽約華納……
千禧年,樂壇的「四大三小」陸續被發掘,這是華語樂壇最後的黃金時代,我至今還在感概,當初的製作人們是如何獨具慧眼,把這些「沒嗓門」、「沒技術」的青澀少女從萬人中挑選出來的?或者說,她們究竟是哪裡被看重了?
圖片來自頭條號
一、由內而外的偏見延伸
聊她們前,我想先聊聊我自己。我曾經是一個技術控,認為所有不可言說的藝術表達都源自於表達者技術上的高深莫測,若是有達不到的境界,那必然是技術修鍊不到位。
孫燕姿、蔡依林、蕭亞軒等,你從她們現在的「車禍現場」推測十幾年前便可想像,當年她們在比賽中是有多麼「慘不忍睹」,所以在數年前,我是極其不理解,甚至討厭孫燕姿等類似歌手的存在。
人對所有事物的鑽研,在開始階段都會執迷於「技術探索」。這段時間裡,玩兒攝影的在燒裝備,搞音樂的在學樂理,連主持人都每天早晨七點半拿著「八百標兵奔北坡」念個不停。
可是直到現在,她們依然是中國最好的唱片歌手。她們每個人的歌曲即便時過境遷也依舊霸佔著音樂榜單的前一百。那這些歌手的價值究竟體現在什麼地方?
圖片來自百度百科
二、唱片公司挑中了她們哪一點
「選星」這件事兒,隨著時代的改變標準也在不斷改變。這些年我們經歷了選才華,選唱功,選顏值,選流量……
但唱片時代的歌手,不只是聲音被挑中,更不是唱功被挑中,而是整個人被挑中,她們的聲音只是個人魅力與人格由內至外散發的形式之一,她的魅力不只通過聲音體現,也會通過其他方式體現,即便她們的形象不足以奪得選美冠軍,她們聲音算不上天籟,她們的言行也沒能做到八面玲瓏,左右逢源,但她們的形象、氣質、聲音、言行多位一體,互相糾纏交融,缺了哪一部分都不足以助她們成功。
這一切嘴上說很簡單,但這其實是被上天選中的結果。我曾經開過一個玩笑,說「天賦不夠,努力來湊」這句話放在藝術行業是最可悲的。如今我反倒覺得這句玩笑話十分有道理。
圖片來自360圖片
三、她們的音樂為什麼能火
因為她們沒嗓門,因此在華語樂壇選秀佔據半壁江山的前些年,她們成為了眾人吐槽的對象。每出現一個技術過人的選秀歌手,都會被拿出來與之比較,並附上嘲諷的一句:這不比某某某強多了?(這裡的某某某多指孫燕姿、蔡依林等人)
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。幾年後,那個被觀眾捧上神壇的選秀歌手不見了蹤影,網友偶爾想起時紛紛感嘆「這麼好的歌手,也沒人給他寫歌」。但網友可能不知道,在這兩年中,這位選秀歌手發行了三張專輯,但即便把專輯硬塞給你,你都不願意聽。而那個被網友紛紛吐槽的某某某歌手,突然發了首單曲,果不其然又火了!
圖片來自頭條號
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觀眾聽現場與聽唱片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。聽現場時,觀眾追求的是刺激、震撼與穩定性。「高音要來了,要來了,哇,雞皮疙瘩,真爽」。而聽
唱片的時候,聽眾的注意力從聲音層面引入到更私人化的人格與情緒上,從字裡行間、唇齒之間,尋求回味感以及千分之一差距間的精緻感。而這一切都與歌手獨有的人格魅力息息相關。她們經過多年的錄音室歷練,她們從當年製作人的人聲工具逐漸進化為風格的掌控者,她們的唱功已不再是技術,而是樂性思維。
這一切並不是勤學苦練就能得來的結果,它是一個人天賦的顯現。因此,孫燕姿沒有讓人瞠目結舌的「高音」,但那首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《遇見》沒人唱得比她好。蔡依林沒有人們以為的「唱功」,可是中國沒有人能像她那麼去唱《大藝術家》。蕭亞軒算不上人間尤物,但那首《瀟洒小姐》沒人比她更瀟洒。
圖片來自百度百科
四、她們的成功都是公司運營的功勞嗎
我常在評論里見到,他會寫歌嗎?會唱有什麼用,會寫歌才是本事!她們的成功全靠公司包裝等言論。會寫歌的確是才華,公司包裝也的確不可或缺。但才華的體現有一種更隱晦的方式,而公司的包裝利用不好會成為殺死歌手的砒霜。
一個歌手如何大刀闊斧地「去人性化」又保留著鮮明的人格特徵,在一個重包裝、團隊製作的工業生產流程里不丟失自己?這依賴的完全是歌手自己的智慧,看當下的新一代女歌手們,哪一個的聲音經得起電音的製作?因為歌手人格不凸顯,所以一包裝就面目模糊。
而對於歌曲風格的選擇,其實是一種更深層的智慧,孫燕姿曾經說她每張專輯要從幾十首歌里選幾首。對於自我風格的把控與認知,其實比寫一首歌要更難。這需要一個歌手既自負又自省。因為你既要知道自己適合什麼,又要同時分得清自己喜歡與自我陶醉的區別。
圖片來自366圖片
五、「四大三小」為樂壇做的貢獻
當我試圖把韓紅、林志炫、黃綺珊「拉下神壇」的時候,看到最多的一句評論是:歌手各有多長,人無完人沒必要樣樣精通。
有這樣言論的存在,那華語樂壇永遠不會有輝煌的一天!我認為「四大三小」最大的貢獻在於,把多元的有著流行價值的各種風格引入了中國歌壇,電子音樂、歐陸舞曲、日系流行、世界風,還有R&B化的芭樂情歌,一直到現在,蔡依林與蕭亞軒依然在進行著新的引進與嘗試,站在與歐美樂壇接軌的最前面。
我很難想像如果華語樂壇沒有她們那該是多麼荒涼的景象,那是死寂沉沉的沒有流行價值的一個自我閉塞的圈子,永遠的停留在自我陶醉的世界裡。而正是因為華語樂壇唱片時代末尾留下的那一批小天後天王,中國的大多數聽眾才有了「風格」的意識,不然會一直認為音樂風格只是像廁所一樣分男女。而「四大三小」是已經逝去的唱片時代為華語樂壇留下的禮物。
寫到最後,我還是用我曾經文章里的一句話做結尾。這個世界上能夠成為天王天后級別的歌手,絕非偶然,也絕非易事,尤其是放在90年代前後,極少存在所謂的「被人忽視的金子」,以及「塗上金漆的驢屎」。